4月17日,由《文物学概论》和《考古学概论》两门课程学生共同参与的“博观达雅”第十五期活动如期开展,四十三位同学在这和煦春光中集体前往“富义仓”遗址公园、桥西直街以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地进行实践考察。“博观达雅”系列活动由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437437必赢国际登录张充和艺术基金赞助支持。
上午九时许,同学们乘车抵达本次外出实践的第一站——“富义仓”遗址公园。富义仓位于中国大运河及其支流胜利河的交汇口,建成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是大运河沿岸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市公共仓储建筑群,也是杭州现存唯一的古粮仓,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本次活动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书恒老师现场讲解授课,文保经验丰富的张老师将富义仓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同学们认真聆听,不仅学习到遗址的概况,也对古建筑复原方式、文物保护及其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富义仓观览毕,张书恒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行前往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张老师提到:这片区域是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工程中的一处示范点,在这里文化遗产以多种形式被活态化,其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不过张老师也指出这种方式在现代审美和传统艺术的调和等方面依然有较多可以斟酌和改进的地方。上午活动结束时,张老师殷切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今后能接力文保事业,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持续贡献力量!
简单的午休后,师生一行转战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展开下午的行程。入园后,在志愿者绘声绘色地讲解中,同学们详实地了解良渚古城过去的政权、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互动式提问诸如有关遗址发现与发掘背后的故事。此外,良渚古城遗址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遗址公园之一,同学们还与遗址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了有关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迟暮时分,在遗址公园门口合影、驻足片刻,同学们怀着各自的体悟与思考踏上了归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实践在让大家近距离接触到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境况的同时,更引发大家反思课堂理论和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和联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两者不断相互交替演进的过程。2021年既是建党百年,也是中国考古百年,回顾百年风华,新时代的文博青年更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笃行致远,砥砺前行。
图/安婷 文/潘力伟
附:学生感想(节选)
从大运河到良渚,我们在一天的研学之旅中走访了杭州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富义仓遗址点,大家见证了“天下粮仓”的前世今生;走上拱宸桥,看到了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工业遗产;而在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则感受到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在现代的光芒……在一处处实地的考察中,同学们增强了对文化遗产的理解。
——文物与博物馆学2020级本科生 汪蕾
此次,有幸随队参观了富义仓遗址、桥西博物馆及文化街区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富义仓遗址、桥西博物馆及文化街区,坐落于大运河畔,形成了一群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而文化街区的氛围营造也让这些古建筑焕发新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展示了南城墙和莫角山等考古遗址展示点,带着敬畏俯身阅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园内骑着车,仿佛轻轻拨动了历史的时间轴,这座五千年古城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贴近自然,走进历史,此次实地考察多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实际应用和成果,我仍惊讶于杭州这座历史名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所承载着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和责任,这背后凝聚着无数位考古学者数十年的心血。
——文物与博物馆学2020级本科生 万伊宁
本次《文物学概论》课程安排的实践环节,让已经生活在杭州八年的我跳脱出校园生活,从文化底蕴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杭州历史。张书恒老师对于富义仓遗址与桥西博物馆及文化街区的讲解,赋予了这一隅之地独特的魅力。可以说,富义仓见证了杭城历史与人事的变迁,如今,富义仓通过文创加工使得这里与亲子活动结合,吸引了许多家庭的到来。下午,我们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良渚文化讲解培训员,他对良渚文化的深切感情与情怀也深深打动了我们。在他的生动讲解中,我们再一次为距今一万年左右的灿烂良渚文明而震动。这次活动让理工科背景的我对文博专业有了更加具象的认知——理论支撑和见习实践的结合,此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一颗对文博事业满怀热爱与兴趣的心。
——食品科学与工程2018级本科生 徐金珂
本次课程实践中,我们相继走访富义仓、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对杭州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地体悟。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富义仓现今的保护和利用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学者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与遗产管理利用者对网络流行文化的顺应两者间的矛盾,而要调和前后的矛盾与冲突,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文科学试验班2020级本科生 陈奕骞
本次实践课参观的三个文化遗址中,最让我有共鸣感的是良渚古城遗址。这里沟壑纵横,广袤无垠。依稀的城市轮廓,高大的土墩丘陵,遍布在无尽的杂草丛中,一个史前文明古国遗址就静处于此。站在遗址公园中央,遥望那一块块起起伏伏的台地,低头欣赏那一处处发掘出来的良渚先人曾生活过的遗迹,我的心情是澎湃的。5000年后今天,有幸在此与创造华夏文明的先人对话,与其说是一种穿越,不如说是对华夏古文明一种顶礼!
——人文科学试验班2020级本科生 何昕源